专家细数一季度保险行业风险

日期:2019-05-16来源:中国保险报网

□记者 张爽

近日,中国保险保障基金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保险保障基金”)举办的保险行业风险评估专家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在京召开,就2019年一季度人身险、财产险及保险资金运用领域的形势和风险进行了研讨和专题分析。

人身险:健康险市场非理性竞争趋势显现

2019年一季度,人身险业转型阶段性成果显现。保费实现较快增长,人身险公司合计实现总业务收入17411.11亿元,同比增长21.07%;原保费收入12864.86亿元,同比增长17.02%(见图1)。寿险及健康险业务均实现较快增长,增速分别为14.35%和39.05%。盈利水平稳步提升,净利润654.65亿元,同比增长38.63%,利润集中度下降。

人身险行业原保费收入各月变动图

专家认为,人身险市场以下风险点值得关注:

第一,健康险粗放式经营加大亏损隐患。部分公司盲目以降低价格、增加保障病种、提高保额等方式快速拓展业务,激进的产品定价叠加部分重疾发病率上升、赔付支出攀升,加大亏损风险隐患。另外,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服务细分市场能力不足。部分公司简单复制其他公司产品,经营能力和服务能力欠缺,为未来赔付埋下风险隐患;或为追求营销噱头将产品设计复杂化,给产品销售和消费者理解带来障碍。

第二,人身险市场“马太效应”明显,中小公司在激烈市场竞争中面临转型难、生存难问题。一是经营策略与自身定位不匹配,缺乏差异化经营特点。二是产品战略不清晰,同质化严重,在客群、区域等方面定价、核保、核赔规则差异化程度不高;产品定价中隐含的费用假设无法支撑公司长期运营,与公司实际经营脱节。三是业务获取成本及管理成本增长较快且难以分摊,中小公司费用增速明显高于大型公司。

第三,专家普遍认为,长期利率仍面临一定下行压力,需持续关注利差损风险。负债端产品定价利率仍处高位,部分公司定价利率接近监管上限,或为满足投保人预期收益的要求,提供隐性担保。资产端在利率下行环境中面临较大再投资风险,获取长期稳定收益能力受到负面影响,利差水平下降。

第四,渠道转型面临挑战。个险渠道营销员活动率、留存率下滑,人力发展遭遇瓶颈。专家认为,个代渠道具有高壁垒属性,搭建成本高、周期长,目前高度集中于大型公司且市场趋于饱和,中小公司较难突围。此外,银邮渠道转型承压,尚未找到银行、险企互惠互利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针对上述风险,专家建议,一是应加快推进健康险数据对接工作。设立行业统一数据平台或第三方平台机构,与卫健委、医保局、医院等多方机构进行数据对接。二是完善长期护理险顶层设计。系统推进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建设,建立社会公认、统一的失能状态及相应护理等级的评估工具和标准体系,设立专业评估机构。三是中小公司可加大针对细分人群或单病种产品的开发力度,在局部区域和特殊险种上建立优势。四是人身险公司可探索建立混合型销售模式,以网销电销结合、银保个代结合、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探索多元化渠道协同发展。

财产险:车险高费用问题更加隐蔽

2019年一季度,产险业务规模增速放缓,原保费收入3457.33亿元,同比增长11.87%;非车险保费占比走高,同比上升4.68个百分点;行业性承保亏损,综合成本率略有上升,赔付率和费用率一升一降;行业资本整体充足(见图2)。

财产险行业保费收入情况(亿元)

专家表示,财产险行业在车险费用、非车险经营等方面暴露出诸多风险点。

第一,车险市场高费用乱象仍存。一季度,车险保费收入1994.03亿元,同比增长3.99%;综合费用率同比上升0.12个百分点。超六成公司车险综合费用率超40%。专家指出,过去十几年得益于道路交通法实施、道路状况好转、酒驾管制等社会发展红利,商业车险风险水平逐步下降,但费率并未随之及时调整到位,使得车险存在盈利空间。在赔付率逐步降低的背景下,资本逐利的性质决定了保险公司必然会投入大量费用争抢业务,导致车险市场高费用乱象。

此外,部分公司将车险手续费支出转移至车险业务管理费、车险赔付支出、非车险相关科目中,甚至暂不入账,造成行业财务业务数据不真实,一定程度上粉饰了车险市场高费用的真实情况。

专家建议,一是深化商业车险改革,全面放开费率和产品限制。这既有利于实现差异化竞争,培育保险公司精准定价能力,也可让利于投保人,使其享受到与风险更匹配的保险价格。二是推动交强险配套改革。三是完善监管规则,规范市场秩序。加强财务业务数据真实性管理,从严处罚数据造假公司;明确业务及管理费科目中销售费用和管理费用支出;强化信息公开披露。四是完善市场退出机制。

第二,保证保险业务风控能力不足。一季度,保证保险保费收入190.25亿元,同比增长21.21%;综合成本率同比上升5.44个百分点。在经济转型、去杠杆、打破刚兑的背景下,个别公司保证保险业务风险管控不足。一季度,29家公司保证保险综合赔付率同比上升。专家建议,坚持小额分散原则审慎开展保证保险业务。可利用科技手段审核资质、筛选业务,加强内部风控和稽核管理,进行压力测试,对客户进行分级管理,必要时可通过司法手段、第三方追偿机构进行有效追偿。

第三,经营性现金流承压。一季度,剔除保户储金及投资款净流出后,产险行业有57家公司经营性现金净流出。专家认为,高经营成本是导致现金流承压的根本原因。2018年,产险行业与现金流相关指标呈现“四高一低”的现象,“四高”即赔款增速、费用增速、非车险应收保费增速均高于保费增速,分出保费高于赔款摊回;“一低”即投资收益同比大幅降低。

资金运用:信用违约带来风险隐患

2019年以来,保险资金运用规模平稳增长。3月末,行业资金运用余额170553.87亿元,较年初增长3.94%。保险行业资金配置结构整体保持稳定。流动性资产、股票和证券投资基金、其他投资占比上升,债券投资占比下降(见图3)。一季度,资金运用收益率同比小幅上升。

保险资金配置变动情况

专家认为,在长期利率下行、信用环境严峻的背景下,保险资金运用面临压力较大,呈现多重风险交织的特点。

第一,信用风险。保险资金投资债券和非标产品面临的信用环境严峻,部分投资产品和投资项目面临收益无法实现甚至本金安全难以保证的风险。与标准化债券相比,非标产品的信用风险更大。一是信用风险敞口更大。单个债权计划体量和占比均较高,违约对企业影响较大。二是信用风险引发的损失程度更大。非标产品违约后丧失流动性,将直接导致本金损失。三是信用风险控制手段有限。非标产品多集中于城投和地产行业,风险集中度较高,只能通过加强投后管理跟踪其信用风险。

目前,我国未建立有效的债券风险溢价定价机制和有效的信用评级机制,一定程度上加大了保险投资的信用风险。专家建议,行业统一统计保险公司持有的违约债券金额,通过“违约债券持有金额除以行业固定收益资产持有金额”这一百分比指标,衡量行业信用风险资产占比。

第二,负债端压力增大资产配置难度。一是财产险行业性承保亏损、人身险行业退保和满期给付仍处于较高水平,对投资资产收益率和变现能力提出较高要求,资金运用面临提高收益率与保持流动性之间的平衡问题。二是激烈的市场竞争下负债端成本刚性,而利率下行期资产端面临再投资风险及新增资金配置难问题,利差损风险隐忧浮现。

第三,部分公司股票投资潜藏风险。一季度股票市场向好,部分公司“靠天吃饭”博取高收益的现象有所抬头。此类公司资产端过度依赖市场环境,忽视建立可持续发展投资渠道。部分配置股票比例较高且收益率较低的公司面临较大股票市场风险。同时,目前经济下行压力较大,权益投资价格面临下行风险,对保险公司资产配置带来挑战。

“建议保险公司理性经营,将分红险红利分配水平、万能险结算利率与实际利率波动周期挂钩,防止负债端成本过高对资产端形成较大压力。同时,保险公司应从自身角度做好资产负债协调,制定多元化资产配置方案。”与会专家强调。

此外,专家指出,中小公司资金运用专业人才储备不足,风险分析、管控和处置能力有待提升,投资运营机制有待完善。